2020年12月16日 16:09
纳赛尔·布希巴,来自摩洛哥,我校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院2014级博士校友,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也分别就读于我校国际汉语学院和管理学院。现为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主席。
纳赛尔·布希巴在中国湖北了解新农村建设
近日,我校校友纳赛尔·布希巴接受《人民日报》采访,讲述国际人士见证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接受采访时,纳赛尔对中国宝贵减贫经验表示了高度钦佩与赞扬。以下为采访全文。
1995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利用在中国留学的机会,我走访了很多城市和乡村。这些年来,我也一直在从事推动摩中交往的工作,多次到访中国,见证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动能和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各国都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在克服疫情影响的同时,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再次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让占全球总人口1/5的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提供了宝贵的减贫经验。
中国脱贫攻坚的过程提供了丰富案例和有益经验。中国有句话叫“要想富,先修路”。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我看到中国政府为很多贫困山区修建了道路。道路畅通后,村民出行方便了,农副产品销路也广了,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创造了基础设施条件。我也看到许多中国企业在扶贫行动中发挥作用,如一些本土大型超市为贫困地区的优质果蔬、肉类等产品提供市场渠道和扶持。在广东从化,我看到当地通过旅游产业和特色农业相结合的方式走上致富道路。这些做法令我颇受启发,我也尝试着把中国扶贫模式带回摩洛哥,建议村民在养蜂、药草产业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旅游,拓展业务范围,已经收到不错的效果。
中国的脱贫攻坚工作是立体且全方位的。从低保、医疗保障到教育、住房、创业等各方面,政府都提供大力支持和投入;从深入实地调研、制定针对性政策到落实具体任务,每个环节都有可行的制度和明确的负责人;从补贴钱粮与生活用品到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扶植产业、培养农民技能,相关政策越来越细致,针对性也越来越强,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降低了返贫的发生。
中国的扶贫成就和经验是难能可贵的。这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世界人民的希望,特别是对很多欠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经验具有借鉴价值。近期,我所在的摩洛哥非洲中国合作与发展协会正在编写一本关于中国扶贫的书,为此,我研读了大量有关中国扶贫政策、扶贫经验的资料和书籍。我希望将中国扶贫案例和经验进行归纳分析,同时根据非洲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向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人士、公益人士以及国际关注减贫问题的专家提供较为完整的参考资料。
实施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的发展符合历史潮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前不久,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作出部署。中国将继续带领人民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断探索努力,这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各国对中国发展的信心,也将为发展中国家继续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