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化零为整绘“丰”景!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781万亩

手机版百姓热线
空白

化零为整绘“丰”景!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3781万亩

2021年09月29日 17:59   来源: 彩练新闻

秋风送爽,松辽沃野,黑土凝香,稻染金黄。

近年来,我省始终把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提升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结合“东、中、西”不同区域农业发展分布特点,坚持“夯实基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良田粮用”基本原则,按照“四个优先”工作法,扎实有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81万亩,其中水田593.9万亩、旱田3187.1万亩。到2025年,预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60%左右,推动项目区粮食增产10%左右。

“望天田”变“高产田”,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广积粮谷,兴修水利,务本兴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农机、农艺、水利等技术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系统工程。为进一步提升农田设施保障能力,近年来,我省通过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八位一体”综合配套建设和“六个结合”工作举措,把昔日“望天田”变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田”。

金秋时节,在榆树市高标准农田核心区一望无际的田野里,一浪高过一浪的水稻已变得金黄,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招展。

“以前,这里的地高低不平,像蜘蛛网似的,净是些小池子,杂乱无章,加上没有水渠和硬化路,流转都没有大户愿意承包,收割机都开不进来。”榆树市红旗村村民张大爷边介绍边带记者走进稻田:“列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对耕地进行了平整和重新划分,还硬化了道路,硬化过的水渠将每块田都串联在一起。”

“你看,我们这都铺上了地下管网,新修的灌渠旱能浇、涝能排,春季注水时就像自家水龙头一样,拧开阀门,水就到田里了。”谈起现在的变化,张大爷指着田间管道对记者介绍,与常规稻田用的机井不同,过去两个白天都灌不完一公顷地,现在15个小时左右就能完成注水,每当春耕时注水泡田,插秧就怕水温太低,机井上冻,这回都是地下管网连接河水,再也不用怕了。”

“喜看稻菽千层浪,一看就是丰收相。今年,我这228公顷水稻长势特别好,经过土地整理后,建成地力好、保水保肥的高标准农田。这些超级稻预计每公顷产量达到2万斤左右。”民悦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禹庆说。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修建田间道路3000余公里、农道桥790余座、田间灌排渠道820余公里、涵闸等渠系建筑物6500余座,打机电井7800余眼,高标准农田建成面积占永久基本农田比重突破50%。

“粮田”变“良田”,科技赋能助增收

高标准农田里新技术、新模式成为丰收稳产的保障,规模连片开发取得新成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在永吉县万昌镇张全家庭农场高标准农田地里,沉甸甸的稻穗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金黄,水稻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气候土壤自动监测、自动化除虫等现代化农业设施一应俱全。

从春种、夏长到秋收,农业机械“各司其职”,“包揽”全部工作,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

在水稻育秧期,农场采用了工厂化育秧方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育秧大棚温度、湿度、土样、空气、光照环境指标的智能化管理。在水田整地时,利用先进的整地机、双面筑埂机、撒肥机进行土地精准整地施肥。

在水稻田间管理期,使用新型水稻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结合植保无人机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全过程通过农业可视化进行水稻生产的远程监控、生产调度、苗情观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效性,产品的可追溯性。

“高科技真是不服不行,以前用牛犁地,一天也就能干三四亩地,非常吃力。现在好方便哟,一亩地不到10分钟就收割完了。这些稻谷颗颗饱满,打出的大米准能卖个好价钱。”村民张大娘笑着对记者说。

几年来,农场陆续连片流转了施家村等4个村300多户农民的5400亩土地,相比传统种植方式,高标准农田全程机械化作业每公顷可节约生产成本3000—4000元,真正实现了土地平整肥沃、田间作业道畅通、灌溉设施完备、全程监控、全程机械化、高光效栽培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项目区粮食产量每亩可增产80~120公斤左右,劳动成本每亩平均可减低50元左右,土地流转价格每亩普遍提高100~200元,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省农业农村厅工作人员说。

延边发布客户端
[ 本作品中使用的图片等内容,如涉及版权,请致电。确认后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电话:0433—8157607。]

延边信息港 / 延边广电客户端
标签: 高标准  农田  水稻  田间  万亩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信息广场

登录天池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