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经济 > 参海参田四十载——记吉林省中华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秀云

手机版百姓热线
空白

参海参田四十载——记吉林省中华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秀云

2025年05月15日 10:07

“一家人、一件事;一辈子干下去!”吉林省中华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秀云沉稳坚定地说。

四十余年间,薛秀云和邵锁成夫妇以参为媒、以参为爱、以参为伴、以参为梦,在参海参田奋斗拼搏并成功地打造出名扬四海的长白山下“中华参”。

一生缘,一生爱

1976年,高中毕业后的薛秀云到汪清县罗子沟国有农场参地当工人。每天,薛秀云光着脚丫子抡着沉重的镐头刨地,为人参洒下一滴滴汗水,这项事业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她为之奋斗的一生所爱。

1980年,汪清县成立农垦公司,统一销售罗子沟农场、复兴农场、八人沟农场生产的人参鹿茸,并从外地请来技师加工人参。时任公司库管员的邵锁成凭借勤奋钻研,默默地掌握了全套的红参加工技术,成为公司技术骨干。

1983年,汪清县成立参茸公司,其加工的红参深受市场欢迎,企业的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成为汪清县当时最好的企业之一。一时间,汪清县的人参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很快发展到了十多家。此时,作为汪清县参茸公司下属人参加工厂业务骨干的薛秀云认为,要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就必须有自己的品牌。

1989年,汪清县参茸公司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决定打出全国人参行业最响亮的名字,“中华参”品牌借势而生。

改革开放初期,江浙地区的百姓偏爱人参。薛秀云心里想,要经营好“中华参”品牌,必须有独特的工艺、独特的品质、独特的档级。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从作坊式生产到规模化生产,走精深加工的发展之路。

说干就干。薛秀云和邵锁成带领专家不知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在工艺上把过去靠大锅蒸制加工红参的老办法改用锅炉蒸汽蒸制、烘干人参,使产品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并辅以20多种中草药增加和提升中华参的有效成分。1990年4月,北京和东北三省的20多位专家对“中华参”的加工工艺和产品品质给予高度评价。中华参,从此风生水起。

一辈子,一件事

市场经济的大海,总是潮涨潮落。1997年,人参市场开始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加之国外人参大量输入境内,一些本地加工厂产品滞销,企业生存危在旦夕。

同年,汪清县参茸公司作为汪清县第一个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企业,实行先售后股。在面对经营负债100余万元的情况下,薛秀云、邵锁成夫妇心怀“中华参”情怀,从参农手里赊进价值20余万元的原材料,想尽办法维持企业正常生产。

2010年,吉林省中华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批人参食品试点企业,“药食同源”给人参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薛秀云的努力下,中华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技术创新基金立项证书,并成功申办八项人参食品生产许可。在此基础上,薛秀云和邵锁成带领专家独创了红参超微粉加工技术,使中华参超微粉获得成功。经测试鉴定,中华参超微粉目前已达到1200目,极大地提高了食用和药用价值。

一颗心,一个梦

2010年,吉林省中华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同汪清县4个乡镇51户参农组建了“朝阳人参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拥有人参种植基地100公顷、林下参基地300公顷。

“我们把产品当作自己的孩子,不能把‘中华参’的牌子做倒了。”薛秀云说,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她和丈夫带领技术人员定期对参农进行人参种植培训和技术指导。从创立至今,中华参从未出现一次质量问题,并得到了“吉林老字号”的金字招牌。

十年蝶变,参花绚烂。如今的吉林省中华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拥有中华参系列、灵芝系列、食用菌系列、土特产系列四大类30余种产品。企业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带动了千余户农民走上致富路。

“让更多农民富起来,把中华参做成富甲一方的绿色银行。”这是薛秀云的初心与梦想。

来源:延边日报

初审:佟焱

复审:张洋

终审:郭日新

[ 本作品中使用的图片等内容,如涉及版权,请致电。确认后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电话:0433—8157607。]

延边信息港 / 延边广电客户端
标签: 汪清县  中华  人参  薛秀云  参茸 

信息广场

登录天池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