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战“疫” > 延边医生驰援日记6: 经历过风雨,崭新的武汉将更加美丽

手机版百姓热线
空白

延边医生驰援日记6: 经历过风雨,崭新的武汉将更加美丽

2020年02月07日 17:52   来源: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

一份守护、一份责任,一份使命、一份担当,在武汉,有这么一群人,大年初二就义无反顾地奔赴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主战场。抗击疫情一线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子?只有接到前线消息时,我们才得以拼凑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今天是我们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工作的第12天,我们拨通了医疗队员的电话,但始终没有人接听。将近中午,陈宁医生回了电话,简单问候后,他告诉我们,他和他的战友们现在逐渐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查房、抢救、处理医嘱,询问和记录患者每日发热、呼吸、饮食等情况,由最初的紧张,到现在的应对自如,来自不同医院的治疗组成员们也越来越默契,逐步融合成为了一个整体。全体队员们身体状况、精神状态均良好,有充分的准备去打场硬仗。

患者的病情就是命令。陈宁告诉我们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多,各地医护人员的陆续支援,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医院加设了重症科,增加了床位。那天他们组刚接班,就接到了做好接收新入院患者,将重症患者转至重症科病房的通知。按照分工,王雅岩教授迅速带领同组的其他两位医生进入隔离区,对新入院的7名患者进行诊疗,同时对原收治的重症患者进行评估。陈宁则留在清洁区根据队友们的反馈,进行着患者医嘱的建立和执行。

3个小时对于普通医生来说并不漫长,但是对于穿着厚重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着结满水汽的护目镜的医疗队成员来说,足以耗费全部的体力和精力。陈宁告诉我们,当天王雅岩教授坚持看完了所有患者,本就有头痛症的他,出来面色苍白直接瘫坐在了椅子上,另一位同行的医生也有着相同的症状,头晕、恶心。而眼下还有一名重症患者需要送往重症病房,看到这一幕,陈宁说“我去吧,王老师”,王老师叮嘱,“注意安全”,简短的几句对话,没什么豪言壮语。陈宁立刻走入缓冲区穿戴好防护服,与隔离区另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带上气囊、氧气枕和各种药品转运患者。重症患者没有意识,而且与普通患者相比飞沫传播的几率更高,不过此时的他没有迟疑,患者的安危比什么都重要。平时轻而易举就能推动的病床,因为患者和一些必备的急救设备,加之自身的隔离服,让转运之路变得异常辛苦。陈宁说,平时在病房多走几步都会汗流浃背,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这时候还要推着患者和设备,难度可想而知。刚走出病房,同行的另一名医生就已经感到头晕没办法走路,只能返回缓冲区。医院考虑到感染风险,专门开辟了转送患者专用通道,避开了人员出入地方,这也使转运之路变得更遥远了。转运途中,陈宁拼命推床,面罩下的空气一点一点的被挤压走,眼前开始发黑,他意识到自己缺氧了。陈宁说,当时自己恨不得马上摘下面罩深深地吸上一口外面的空气,就在自己的遐想还没结束,原本病情就较重的患者心率开始下降,护士在一边呼唤患者,一边挤氧气枕,自己更是忍着难受用力地推着病床,争取尽快到达病房。终于到了重症病房,患者心率再次下降,陈宁顾不得其他迅速做起了胸外心脏按压,直到重症科医生出现……

回去的路上,原本被汗水浸透的衣服被冷风一吹,陈宁打了个哆嗦,回到病房脱去防护服,他也瘫坐在了清洁区。这时候,他才想起来自己与患者距离太近了。他默默的告诉自己“患者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做这些也是值得的。”

值班结束,王雅岩教授和其他两名队员也渐渐的恢复过来。他们互相打气、互相鼓励,希望自己的辛苦付出能换来患者的早日康复。他们知道战斗才刚刚开始,他们要继续重整旗鼓接受新一轮挑战,相信自己,相信武汉,经历过风雨,崭新的武汉将更加美丽。


回到住地,睡觉前,陈宁随笔创作了“听说”这首诗。

《听说》

作者:陈宁

听说黄鹤楼临江耸立,望尽千帆,

听说长江大桥车水马龙,气势非凡,

听说武大樱花漫天飞舞,宛若仙境,

而今,我们却不能领略。

听说病毒很猖獗,

听说病患以千记,

而我却知道病毒可治愈,

所有人都在岗位尽全力。

听说阴霾散去的江城更灿然,

听说崭新的武汉更美丽,

我们翘首企盼的日子不会远。

加油,中国!加油,武汉!

铭记使命,加油“延医人”!你们在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拼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坚韧的意志!


延边发布客户端
[ 本作品中使用的图片等内容,如涉及版权,请致电。确认后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电话:0433—8157607。]

延边信息港 / 延边广电客户端
标签: 患者  陈宁  重症  病房  听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信息广场

登录天池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