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31日 06:31
近日,刻有“长白山人参”的一方石碑在我省长白山区被发现。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徐廷介绍,今年7月,他们在长白山北麓发现一方石碑。碑的正面纵向阴刻“長白山人㕘”五字,汉字楷书,字体工整。背面墨书两字,模糊不清,已无法辨认。碑中繁体字“長”和“叅”的简体为“长”和“参”。结合石碑形态、字体特征以及伴出文化遗物,专家判断石碑的竖立年代不早于金代晚期,最晚可能到民国时期。
这方石碑为白色大理石质,通体高88厘米。碑体呈长方形,碑首为方首,上部略宽,下部稍微束窄。宽50厘米至45厘米,厚度在11厘米至13厘米之间。底部两端为直角,底部中间有榫头,呈梯形,高度为10厘米,原来应有碑座。
今年6月,当地村民在修建“药水泉”水井排水沟的过程中发现了这块石碑,石碑大部埋藏于地下,仅露出“長”字。安图县文物管理所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专人对石碑发现地点进行了看管,并上报给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7月2日,安图县文管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人员对现场进行了调查。
“石碑发现于长白山北麓,东南距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14公里,南距长白山天池61公里。”徐廷对记者说。这方石碑地点在安图县两江镇白河村西南约520米的山脚下,发现时其大部分埋于地下,地下积水严重,未见明显的文化堆积。同时在淤泥中发现了部分青砖,青砖多呈长方形,宽度一般在15厘米左右,有的上面还见有手印痕迹,专家推测应为碑座的砌砖。
8月初,我国著名东北民俗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曹保明赶到石碑发现地考察。经调查当地村民并与多位人参专家、书法家交流,他认为这块石碑应该是清代中晚期或民国时期在该地发现较大野山参之后,朝廷官员或当地行帮“古洞河会所”勒石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