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08日 14:33
陈先生是“80后”,身强力壮,在网络公司上班。就诊10天前,他转动眼球时明显感到疼痛;就诊6天前,眼睛看东西发白,自述“像蒙了一层白雾”;就诊4天前,视力开始出现下降,此时的他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后,他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急诊,而此时他的视力已经达到法定盲。经过一系列检查,眼科医生明确诊断陈先生患了视神经炎。
据医生介绍,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视神经炎可分为四种亚型,包括特发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发病率占视神经炎总发病率的24.8%;MOG-抗体相关性视神经炎,发病率占视神经炎总发病率的11.3%;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占视神经炎总发病率的51.5%;以及非典型视神经炎,包括感染相关视神经炎,占视神经炎总发病率的12.4%。这四种视神经炎,每种类型的治疗方式不一。
经过血液化验,陈先生MOG抗体呈阳性,同时排除常见病原微生物感染,所以认定患者所患的是比较常见的MOG-抗体相关性视神经炎。为此,立即给予患者激素治疗。不到一周的时间,陈先生的视力峰回路转地重新回归到了1.0。
视神经,是发源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密布的视神经像一条条电缆,视网膜把光信号转换为视觉电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传输给大脑,形成了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官。而视神经炎,顾名思义,视神经因为发炎“罢工”了。
导致视神经发炎的确切病因在临床上还没有明确,但主要的高危因素有几个方面。MOG-抗体相关性视神经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两种占总发病率的62.8%,两者都与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密切相关。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的过程,通俗点说,就是工作、生活压力大时,人体的免疫力会减弱,此时更加容易遭到病毒的攻击,为了抵制病毒,中青年体内的浆细胞(效应B细胞)会分泌大量的抗体,这种抗体在人体内像一支“护卫队”,它们通过识别特定病原微生物的一个独特特征,进而认准“进军攻击”目标。不幸的视神经被特异性抗体错误识别而遭到了攻击。据文献报道,视神经炎在20~50岁的中青年群体里尤其高发。此外,梅毒、结核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也可导致视神经炎发生。
除使用激素药物治疗,视神经炎的治疗方式还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单克隆抗体以及血浆置换,治疗的原则是平衡特异性抗体的水平或直接置换含该异常抗体的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