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18日 13:49
《少年科学画报》策划出版的《北京自然观察手册》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包括《鸟类》《野花》《树木》《园林花卉》《蔬菜》《水果和干果》《海鲜和河鲜》《昆虫》《云和天气》《岩石和矿物》共10册。该丛书从策划到出版历时280天,上市后90天内,销售约1.7万套,实洋总计约71万元。该丛书还入围“2022首都科普好书”推荐书目,实现了较好的科普效果。
走近自然 启蒙博物教育
一直以来,《少年科学画报》十分重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尤其在博物学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博物教育是“源于本能,基于兴趣,长于积累,精于贯通”的教育,该丛书也是对该理念的一次实践。
走近自然,对周边生存环境进行探索和了解,是人类发展的本能,也是青少年的天性。丛书的10个选题,最大限度地涵盖了读者身边的自然物种和自然现象,而野花、植物和鸟类也是最容易吸引读者关注的事物。这些内容种类繁多、知识丰富,容易激发青少年读者阅读、互动和探究的内驱力。
丛书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后,会帮助孩子自信地发展萌芽状态的兴趣爱好,形成正反馈,并引导读者对身边普通物种进行深度观察,帮助他们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丛书作者有王辰、吴昌宇、张辰亮、计云、张瑜、王燕平、张超、徐亮、曹醒春等人。这些作者在自然科普、自然观察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多年从事自然科普方面的相关工作,许多作者已出版过自然科普、自然观察方面的图书,并在《少年科学画报》上刊发过专栏作品。因此,编辑能够在短期内汇集不同分册作者,快速确定行文要求、拓展内容,以及图片排版风格等并平稳推进,让丛书顺利出版。
聚焦首都 凸显地域特色
在策划丛书时,编辑结合作者原有栏目内容与读者反馈,发挥作者优势,针对读者需求,明确了这套丛书的独特定位:一是主要依托作者擅长的北京地区的科普观察;二是定位于青少年及入门级科普爱好者;三是创新图书内容,突出观察方法、操作技巧、实物认知、地域分布等特点。丛书力求能够有效地指导读者独立完成自然观察,且较为全面、系统地向读者介绍北京大自然。
市场上关于自然科普类的图书比较多,但多数只涉及自然科普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丛书从花鸟鱼虫、动物植物、岩石、矿物,以及云和天气等不同方面对北京的自然物种和自然现象进行全面、系统、专业的梳理,探索出版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自然科普类图书,扩大图书价值。
丛书从北京地域特色出发,书中涉及的自然物种和自然现象的介绍都是基于作者对北京大自然的常年观察和深入了解,凸显了北京地域特色,也为其他地区自然科普系列图书的出版提供实例。
丛书作者之一博物君张辰亮说道:“丛书‘野心’非常大,几乎把北京你想观察涉及的领域都涵盖到了……用当地的文化来讲解动物植物,我觉得对以后其他城市的图鉴,也是有借鉴意义的……我们这些作者可能很多年都不会再写这么一套丛书了。”
当编辑拿着《鸟类》一书的初稿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审读时,他非常高兴。周忠和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观鸟者,一些城市甚至是校园,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观鸟手册,譬如《成都市常见150种鸟类手册》《苏州野外观鸟手册》,等等。他衷心希望,丛书的出版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观鸟爱好者、自然守护者的行列,也衷心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看到每个城市、校园都拥有自己的观鸟手册。
第一视角 收获真实体验
笔者作为期刊编辑,与丛书主创王辰合作多年,逐渐形成了“博物教育精于贯通”的思想。
王辰是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的植物学硕士,2010年至2019年,他在《少年科学画报》上开设栏目,先后在《花儿在高原》《江河湖海花》《到野外去》《草木童年》等7个栏目中连载特色文章,用自身发现探索的第一视角,讲述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引入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记述,立体描绘植物的趣味知识。
在丛书的编写中,编辑强调将亲历故事、传统文化、地方特点与物种知识相结合,以增强可读性和亲切感,让读者有更多“贯通”的体验: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将科学知识的学习与文化内涵的理解结合起来,不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让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