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6日 10:19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州委统战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着力构筑延边各族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到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都充分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汇聚。历史和现实昭示,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有40个项目入选,其中少数民族非遗就有蒙古族长调民歌、侗族大歌、朝鲜族农乐舞等17种,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中华大地共同存在,是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突出优势。可以说,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每个民族不论大小、历史长短,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正确把握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关键是要深刻认识到各民族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把汉族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都是错误的。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我们要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相统一,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全州中长期教育规划,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形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良好社会风尚。要扎实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创建工程,大力选树“道德模范”、“延边好人·最美民族团结之星”等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精心梳理延边儿女在各个历史时期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感人故事,用好用活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充分激发各族群众爱祖国、爱延边、爱家乡的巨大热情。要深挖延边革命先烈的闪光点、重大事件的价值点、抗联精神的核心点,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东北抗联史、北方民族史中蕴含的“四个共同”历史观和“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推动形成具有延边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实践体系,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五个认同”、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必须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去做,不能主次不分,更不能本末倒置。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工程,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重点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文明礼仪、中华传统技艺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要扎实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加快建设一批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游园广场、文化长廊、特色街路、街景小品,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得到充分展现、直抵人心。要着力做好以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非遗保护传承工程,坚持从中华文化的血脉中汲取营养,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保护传承,整合建构具有延边特色优势的非遗产品产业链,推动朝鲜族非遗保护在传统与现实的融合中更好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编辑:佟焱
审核:赵阳
终审:孙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