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1日 18:15
多年来,延边州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州之大事”,切实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军地共建活动,不断夯实军政军民团结的思想基础,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同心、鱼水情深在延边大地从未间断……一曲曲动人暖心的双拥赞歌在不断奏响,全社会崇军爱军的氛围日益浓厚。
一声问候,一串祝福。“八一”建军节前夕,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组织居民和驻街商户代表来到驻延某部开展“情系戎装致敬最可爱的人”主题活动,大家互道家常,引吭高歌……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区辖区有2支驻街部队、退役军人331人、优抚对象25人。多年来,丹英社区一直以“把军人的事当家事,让当过兵的人一辈子受优待”为基本宗旨,全力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以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全国金牌调解员王淑清之名命名的“淑清大姐工作室”,是丹英社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中的最大亮点。工作室成立以来,开展文化送军营、法律送军营、教育送军营、服务送军营、岗位送军营等“五送”活动220场次。站长王淑清还担任起“红娘”,为现役、退役军人牵线搭桥。多年来,成功促成30余对夫妻,对接驻街部队官兵做好100余名各族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代理亲人”,“兵儿子”“兵女儿”、“军爸爸”“军妈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佳话口口相传。
在延边州,像丹英社区这样的拥军故事不胜枚举。延吉“老兵之家”服务中心的创办人徐淑子自发收集整理老兵资料,足迹遍布延边大地,也让老兵的革命传统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红色旗帜代代相传。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的汪清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金春燮,利用十八年时间,考察汪清县105处抗联遗址,177处烈士牺牲地和战斗遗址,行程2万多公里,走过十多个省市寻访英雄事迹,他主持修建109座抗战纪念碑,编纂了20多本100多万字的爱国主义本土教材。他以单薄的身躯,坚韧的脚步,踏遍汪清的山山水水,丈量出一张汪清抗联全景图。
“穿上军装光荣,脱下军装无忧”也是全州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经过5年奋斗,实现了工作理念从帮扶解困型向褒扬激励型转变,工作领域从安置就业“一阵子”向管理保障“一辈子”转变,方式方法从粗放型工作向精细化服务转变,延边工作牢牢定格在全省第一方阵,书写出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延边答卷”。
5年来,从州至村(社区)共建成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1412个,组建行政机关保障协调机构673个,转隶、接收、成立18个事业单位、9家社会组织;特别是立足实现“五有”“全覆盖”目标,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州、县、乡、村四级退役军人服务体系全面展开。2021年,延边州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被国家评为服务保障先进单位。
5年来,推行伤病残军人评残、安置、抚恤一体化保障模式,坚持平战结合、平战一体,努力打造光荣院、军供站作为平时保障部队,战时服务官兵的重要阵地。
5年来,持续开展“情系边海防官兵”拥军优属活动,指导延吉、珲春、敦化3个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与5支基层部队结对共建。坚持“重牺牲奉献、重实绩贡献”导向,实施“阳光安置”,72名军转干部百分百安置到公务员(或参公)岗位,70%以上退役士兵安排到事业单位,特别是安置254名带编入伍大学生创全国首例,受到退役军人事务部表扬。圆满完成41名离退休军人和伤病残士兵接收安置任务。助力推进66名随军家属就业,解决1096名现役军人子女入学难题,进一步激励官兵扎根军营、安心戍边。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举办专场招聘会近200余次,大力支持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帮助1637人就业上岗,107人自主创业。2021年在全省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中延边9人获奖,占全省获奖人数的50%。
5年来,在全省率先启动“延边县级及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目前266处县级及以下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实现“互联网+监控平台+百度定位”功能,2022年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在和龙市举办现场会推广延边经验。
“让退役军人获得感成色更足!”经过5年的发展,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延边路径”正在延展,尊重关爱退役军人的“延边实践”正在深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优秀的答卷。
记者:何平 吴君华
一审:洪涛
二审:郎秋萍
三审:孙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