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科技小院:汇聚人才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

手机版百姓热线
空白

科技小院:汇聚人才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

2024年09月12日 18:31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殷殷嘱托。近年来,我州紧跟国家、省科技小院建设步伐,精准对接农业科技专家团队,科技小院数量在全省排在首位,成为汇聚人才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点击此链接下载原视频

延边是“水稻之乡”,平岗平原是我州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之一,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的有机稻田宛如一幅美丽画卷,成为平岗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延边大学农学院农学系副教授傅民杰正在这里向学生们传授作业内容。他们在试验田里,观察水稻长势,了解水稻生长周期,进行调查采样。傅民杰说:“这个是我们在田间调查完以后它的代表株数,我们把它取出来以后,回去要做它叶片的整个叶面积的测定,做完以后,代表的是这个时期它的整个物质的积累状况。”

2022年,在州及和龙市科协的协调下,延边大学农学院携手和龙市东城镇淳哲有机大米农场有限公司,建设吉林延边稻米科技小院,在光东村1000平方米的试验田里,进行水稻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研发与示范,傅民杰根据平岗平原的气候特点、土壤禀赋,从育苗到插秧、秋收全过程,反复进行实验,优化种植技术的成熟度。傅民杰说:“定期来把植株样本带回去,观察它整个生育期物质的积累状况,通过它们积累状况之间的差异性,找出最适合的一种处理。在这儿做完的实验结果,可以推广到延边州的大多数地区。”

科技小院为光东村插上了智慧的翅膀,让科技成果及时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龙市东城镇淳哲有机大米农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君说:“使我们老品种得到了改良,也通过他们的科技技术,让老品种变得更精、更香、更好吃了,让我们在打品牌之路上,给了很大的帮助。”傅民杰说:“我们是实践型的、应用型的。借这个契机,我们要把原来的、仅仅在实验室或者在学校做实验的环节要打破,要真正走到农田里,跟农户直接对接,我们学生能真正知道生产实践是什么样的,把我们的成果展现给农户家。”

近年来,我州不断拓宽科技小院覆盖面,科技小院已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州科协顺应县域农业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农业科技专家团队,搭建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交流平台,解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及时提供技术支撑。

2021年,和龙桑黄科技小院被确定为我州首批科技小院。作为全国唯一以桑黄产业兴农的科技小院,这里已经发展成为集“科技兴农、产业研发、科普教育、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基地,累计培训农民千余户,并在和龙市5个乡镇实现了规模化栽培。据吉林桑黄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桑黄研究院院长刘杰介绍:“四年的时间里,已经有20多位师生先后深入到企业、农业一线,开展了科研活动。目前,我们已经选育出一个具有道地性的优良桑黄品种,而且围绕桑黄产业,又开发了固体饮料、压片糖果、代用茶、冻干粉等系列的桑黄产品。”

前不久揭牌的吉林和龙果蔬科技小院是携手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高校,利用黑土地改良、果树密集型种植技术种植具有高附加值的蔬果的企业。据延边鸿伟微藻果蔬生态产业园负责人孙忠林介绍:“像桃子,最高单株的产量能达到20斤,知识就是力量吧,传统的农民种棚是用经验做这些东西。现在这些知识都输送到大棚里了,自然而然,产量、病虫害、土地改良这块,都做到了。”

一个又一个科技小院将高校与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紧密联系起来,推动乡村产业链升级,搭建起农业与科技之间的“高速路”,以智慧技术持续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据州科协科普部部长金莲花介绍:“近几年,延边州科协积极推进科技小院建设,目前,我州共有经中国农技协批准的科技小院22家,数量位居全省首位,涵盖了肉牛、桑黄、苹果、番茄、蜂蜜等特色产业。”(记者:李香花 李政贤 吴君华)

来源:延边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采编中心

初审:洪涛

复审:张洋

终审:孙明晖

[ 本作品中使用的图片等内容,如涉及版权,请致电。确认后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电话:0433—8157607。]

延边信息港 / 延边广电客户端
标签: 科技  小院  和龙市  延边  我州 

信息广场

登录天池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