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延边州卫健委 > 猴痘健康提示

手机版百姓热线
空白

猴痘健康提示

2023年07月28日 10:25

一、认识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

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目前感染人群主要以男男性行为人群为主。

三、临床表现

早期:人体感染猴痘病毒后,经过5-21天,多为6-13天的潜伏期,在发病早期会出现发热、寒战、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前驱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中期:皮疹出现在发病后1-3天,面部首先出现,逐渐向四肢蔓延,手心和脚掌均可出现,不同形态的皮疹可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疤疹和结痂),口腔黏膜、消化道、生殖器、结膜和角膜等也会被累及到,病程约2-4周。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约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疱疹数量从几个到数千个不等,多呈离心性分布。

后期:1.并发症: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2.留疤痕:从发病至结痂脱落2-4周。结痂脱落后可遗留红斑或色素沉着,甚至瘀痕,疤痕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年。

四、如何预防

预防猴痘病毒感染,先从以下几点入手

1、避免与感染的动物接触: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避免接触啮齿类和灵长类动物(包括动物的血和肉),要食用煮熟的食物。人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导致人感染猴痘病毒。

2、避免和猴痘感染者密切接触:根据WHO的报告,密切接触是猴痘的主要感染途径,特别是与猴痘病毒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时的密切接触,很容易感染。

3、做好个人卫生: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外出后要做好手卫生。猴痘病毒耐干燥和低温,在土壤、痂皮和衣被上可生存数月,但该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30分钟或60℃10分钟即可灭活,紫外线和一般消毒剂均可使之灭活。

4、另外猴痘病毒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通过性途径传播。

五、自我监测

如出现典型临床表现者,同时具备以下流行病史中的任一项:

1.发病前21天内有境外猴痘病例报告地区旅居史。

2.发病前21天内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

3.发病前21天内接触过猴痘病毒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分泌物。

应主动到医院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猴痘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者,建议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与最近21天有过猴痘疫区旅居史的人员发生过密切接触的人员也应做好猴痘症状自我监测。

六、治疗与预后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

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从临床情况看大多数猴痘病例为轻型、普通型,猴痘症状可在2-4周内自行消失,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并发症治疗。

温馨提示:猴痘病毒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作为普通民众,接触的机会很少,不必过于担心,更不要恐慌,保持良好心态。


[ 本作品中使用的图片等内容,如涉及版权,请致电。确认后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电话:0433—8157607。]

延边信息港 / 延边广电客户端
标签: 感染  痘病毒  猴痘  密切接触  21 

信息广场

登录天池云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