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广 > 扬州“运河十二景”(三)邵伯古镇

手机版百姓热线
空白

扬州“运河十二景”(三)邵伯古镇

2022年08月29日 14:16

8月10日晚,历时22天网络票选,36万多人踊跃投票,结合专家学者、社会各界意见建议,扬州“运河十二景”评选结果揭晓,它们分别是:瘦西湖、运河三湾、七河八岛、明清古城、茱萸湾、双宁古韵、盂城驿、北湖湿地、平山堂、邵伯古镇、瓜洲古渡和高旻禅寺。

“运河十二景”,看不完的风景,道不完的历史故事、人文风情。正值运河十二景出炉,跟着新闻女生雨薇一起再次回顾和凝望扬州运河“最古老、最核心、最精华、最有活力一段”。

千年古镇 京杭“明珠”

自东晋年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谢安筑邵伯埭起,位于长江、淮河、运河三水交汇之处的邵伯,就成为了运河之畔的璀璨明珠。

邵伯是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段最多的古镇。淮扬运河江都段,流经邵伯古镇的有16.8公里,至今还起着交通运输的作用,称之为“活着的运河”。邵伯运河明清运河故道,北起邵伯节制闸,南至南塘,长约2000米,宽约30米。它前身是邗沟的一部分,目前河道整体走向、河岸护堤以及码头依然存在。

邵伯古堤始建于宋代,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它也是抵御淮河洪水,保障邵伯镇安全的重要屏障。

沿着邵伯古堤行走,就来到了另一处大运河遗产点——邵伯码头。这里是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客商们在邵伯镇的主要停靠处,也是邵伯镇及大运河以东地区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的主要场所。

这里还保存着苏北、苏中地区少有的一条石街。古街全长约3公里,南北走向,街面由近万条青条石铺成,街边保存着许多明清老宅和文化遗迹。行走在老街上,遥想当年邵伯大马头人来人往、行旅如织,运河中舟楫如梭、首尾相接场面,是何等繁盛。

斗野亭中,遥思七贤和诗

斗野亭是邵伯的一处知名景点。古代的斗野亭雄踞高丘,临河面湖,吸引了苏东坡、苏辙、秦少游、黄庭坚等诸多文人来此吟诗作赋。在宋代,斗野亭被誉为北宋五大名亭之一,“斗野唱晚”也成为了邵伯古代“八景”之一。

斗野亭

除了宋代的“七贤”,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剌、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清代名士王士祯,以及林则徐、曾国藩等名臣,康熙、乾隆两位帝王,他们都在邵伯留下了诗文篇章。清代中期,邵伯还走出过一位名人——董恂。作为侍部尚书,他在家乡退休以后写了一部《甘棠小志》,概括了邵伯的前世今生。

到了近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朱自清也曾在邵伯度过了一段难忘的童年时光。这从他的散文里可以窥见一斑:“门口就是运河,河坎很高,我常向河里扔瓦片玩儿。邵伯有个铁牛湾,那儿有一条铁牛镇压着。父亲的当差常抱我去看它,骑它,抚摸它。”

从古至今,邵伯都称得上是人文荟萃之地。除了诗词美文,这片水土还孕育出了厚重的非遗文化和珍贵的艺术品。

在扬州博物馆珍藏着一幅名画——晚清画家王素创作的《运河揽胜图》,它真实再现了清代邵伯的市井风情,画作上神态各异的人物多达数百名,涵盖了渔民、农夫、商贩等诸多行业。这幅珍贵的画作一度曾流至海外,2007年,扬州籍收藏家钱伟鹏在英国苏富比拍卖行发现了它。 

古老“黄金水道”焕发新生机

从谢安筑埭,到唐宋时期的单斗门、二斗门,到民国时期的“新式船闸”,再到今天现代化的三座船闸,邵伯船闸经历了1600多年的历史演变。

在邵伯,还有几处水工遗存也被世人所熟知。位于邵伯斗野园内的这只镇水铁犀,保存完好,长1.98米,高1.1米,重约2吨,横卧在厚约10厘米的连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经过300多年风吹雨打,眼睛依旧炯炯有神,所以它被称为犀牛望月,也是邵伯八景之一。

当地老百姓对铁牛非常敬重,孩子过周岁的时候要给铁牛系个红绸,烧上一炷香,目的就是希望小孩子能够长命百岁,健康成长。

镇水铁犀承载着邵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邵伯境内,还有一座重要的船闸——盐邵船闸。盐邵船闸位于苏北运河与盐邵河丁字形交汇处,是联系京杭大运河与里下河地区水系的重要咽喉通道。

在陆路运输高度发达的今天,水路运输因运载量大、运费低廉等原因,在中国的货运交通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时代进步的洪流中,古老的运河没有黯然失色,反而因科技注入新的活力,肩负起了新的使命。

[ 本作品中使用的图片等内容,如涉及版权,请致电。确认后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电话:0433—8157607。]

延边信息港 / 延边广电客户端
标签: 邵伯  运河  船闸  斗野亭  铁牛 

信息广场

登录天池云账号